前篇文章因為篇幅關係,許多走讀及論壇精彩的分享內容沒辦法提及,在這一篇我們補充內容,讓大家更了解乾旱氣候對環境的影響,以及我們有什麼策略,因應極端氣候的變化。

👉走讀活動上篇回顧:http://indecare.blogspot.com/2023/05/ka-lja-kakerarang.html

▍ 每一年的蜜都有不一樣的味道

#美園教保中心 的田裡,馬秀辛老師提醒我們注意腳下種地瓜的田梗間,過去雨季非常茂盛的咸豐草及其他的雜草變少,沒有野花,連帶的蜜蜂也變少,這些現象都是互相關連。

我們也看到田地上有片顏色非常鮮豔的紅藜,「自從紅藜變成經濟作物之後,紅藜的品種越來越單一,」馬老師觀察到,「以前紅藜有各種顏色,黃色、橘色、粉紅,非常多品種,但是種來賣之後,市場比較喜歡大紅色的紅藜,現在其他顏色的品種幾乎都看不到。」馬老師警覺到,必須要保存更多樣的紅藜品種,才能維護作物多樣性。

#大社部落 的青年拉麼參,也呼應馬老師的觀察。她分享因為缺水,的確野花的種類變少了,今年蜂蜜味道也不一樣,蜂蜜的味道紀錄每年的氣候風土。「因為開花不同,蜂蜜的味道也不一樣,而且採蜜的地方不一樣,蜜的味道也不同。比如在河邊採的蜜,跟在山上採的蜜味道不一樣,每一年的蜜都有不一樣的味道。」農人與自然環境間有非常緊密的關係,能從細微之處感受環境變化。

▍ 持續且多樣的耕作,讓種子適應環境茁壯

在講者分享結束後,現場聽眾也提出問題:「小米已經是比較可以耐旱的作物,但仍然受到乾旱氣候的影響,有什麼辦法可以因應這種極端氣候?」

來自台中 #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 的夥伴林建治回應,最重要的還是持續種下去,讓每種作物的品系,透過一代代的種植適應環境,未來也許就有更耐旱的品種出現。他表示,作物種植的多樣性也很重要,是面對環境變遷很重要的策略,這些智慧其實都是部落過去累積的經驗。

在活動最後,與 #深活共構 團隊一起在禮納里發展文化課程的小米種植老師,ina manage,李蓮珠女士,現身跟大家分享他的小米種植經驗。ina 來自霧台鄉的好茶部落,好茶部落歷經多次遷移,ina 從沒間斷種植小米,她的小米品種從舊好茶部落持續傳承,輾轉在不同的土地上成長,她還有40多種的小米種,至今仍然持續種植。

這次的走讀及論壇活動,在 ina manage 持續不懈種植小米的故事中告一段落。面對極端氣候的挑戰,也許,答案就在前人累積的智慧中,等待我們去探索和發掘,並加以實踐。

----

歡迎你和我們成為互助照顧的夥伴,你可以↓

👀瀏覽臉書粉絲專頁,認識我們;

👁️‍🗨️觀看影片,了解部落孩子怎麼被照顧;

👉閱讀年報,看我們在土地上長出免疫力;

📬訂閱電子報,追蹤最新動態;

📣捐款支持我們,讓互助照顧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