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時間到了,肚子餓了嗎?你今天的午餐想吃什麼呢?

西方食物引進,影響部落飲食文化,部分孩子的早餐常是吐司、漢堡或奶茶等,高糖、高油、高熱量的飲食,對孩子健康有潛在威脅。而因為社會變遷,部落越來越少人種植小米,孩子對傳統作物的種植和食物味道越來越陌生。

在初春下午,我們在 #美園部落 田邊的工寮裡,一起討論「孩子吃什麼?」,也互相學習小米的種植及飲食文化。

▍ 對食物的記憶,在一個人的心中會持續很久

首先是來義高中的高金豪(Kui Tjuzingla)老師,分享他在學校帶領學生種植小米的故事。Kui 老師觀察,學生普遍都沒有參與農事的經驗,現在部落家長也不太讓孩子參與農事工作,「我自己其實沒有設定太多目標,我只希望學生透過動手實作,能體會小米在部落的珍貴。」

接著由 小農餐桌 主人 Muni Dodalimau,分享她回到部落重新認識小米的歷程。「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對食物的情感和記憶,這些記憶在一個人的心中會持續很久,」muni 如此相信,因此她有空時會到附近的幼兒園或教保中心,帶孩子製作小米相關的食物,讓這些傳統作物出現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在孩子的腦海裡留下印象。


▍ 讓孩子吃到從土地來的「原味」

#平和教保中心 璉貞老師分享,她觀察到廚工會喜歡買現成的麵包給孩子當點心,最近部落709號地種植的玉米收成,她跟廚工建議,點心用收成的玉米製作,讓孩子吃到黃金玉米跟糯玉米的差別。有孩子回饋黃金玉米很甜、糯玉米比較沒味道和難咬,「我覺得這些經驗,對孩子來說都很珍貴。」璉貞說。

如果觀察到孩子吃到不夠營養的早餐怎麼辦?「如果家長趕時間,我們就在中心泡牛奶給孩子們喝,讓孩子至少攝取基本營養,」#旭海教保中心 的佳瑩老師說。此外,老師們也會在每天下午的點心,讓孩子吃到水果,不只是甜的水果,比較酸的水果(如橘子)也會讓孩子吃,希望孩子可以嘗到不同的味道。

「孩子吃什麼?」不僅與孩子的健康及發育有關聯,也承載和土地及環境的關係、和部落族人的社會關係。

透過共學,我們討論食物的不同面向,讓「吃」不僅是「吃」,能吃得健康、吃得安心,也吃進對部落的情感和記憶。

#你小時候記憶中的味道是什麼呢

#歡迎在底下留言和我們分享

----

歡迎你和我們成為互助照顧的夥伴,你可以↓

👀瀏覽臉書粉絲專頁,認識我們;

👁️‍🗨️觀看影片,了解部落孩子怎麼被照顧;

👉閱讀年報,看我們在土地上長出免疫力;

📬訂閱電子報,追蹤最新動態;

📣捐款支持我們,讓互助照顧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