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曉玲(樹德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
   馬秀辛(屏東縣美園社區互助教保服務中心)
   林美惠(屏東縣美園社區互助教保服務中心)
   潘夢詩(屏東縣平和社區互助教保服務中心)


▶ 面對國家政策改變,依然堅持「共同照顧」精神

很多人可能知道公立幼兒園、私立幼兒園,以及最近很夯的非營利幼兒園,但不知道還有另一個選擇--社區互助教保服務中心。
社區互助教保服務中心主要設立在偏鄉與原住民鄉鎮。目前,全台灣只有五所社區互助教保服務中心,且都位於屏東縣。這是一群人在營利取向的私立幼兒園不會設立,公立幼兒園在小學廢校下逐漸消失的區域,想要用社區共同承擔幼兒照顧的概念成立的教保中心,經過與國家政策法令長期討論的結果,由原住民部落民眾自主發展並且與社區部落共同撐起的幼兒照顧。

所謂的「共同」承擔,不只是補助部分經費的政府單位,還有在教保服務中心工作的老師、家長與社區裡的每個人,以及關懷社會的大眾。

位在屏東縣瑪家鄉的美園社區互助教保服務中心的馬秀辛老師談到何謂「共同」:「所謂的『共同』是互助,這個互助不只是在教保中心裡面,比如說我們有教保老師懷孕,我們的工作人員會主動分擔工作,體諒懷孕的辛苦;生了小孩,我們讓教保老師有機會回家餵奶,因為絕對不是只有她會懷孕生小孩,我們彼此互相照顧與體諒,才可以一起撐起對孩子的照顧。」

這樣的共同與互助還發生在教保中心和家長之間。同樣在美園工作的林美惠老師的名言:「把他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責任上」、「不論孩子的家庭怎麼樣,來到教保中心,我們都照顧,讓他在這裡有被愛的經驗;看到部落裡家庭的情況,我們會主動協助與關懷」。在美園教保中心,對於負擔費用有困難的家長,有一個「時間貨幣」的設計,可以協助打掃、分擔勞動的方式來折抵收費。平時,許多家長也常以志工協助或是贈送各種食物、水果至教保中心,「一起照顧」部落的孩子。

社區(部落)互助教保服務中心的經營,大約百分之五十至六十的經費從政府單位補助,當地社區協力百分之三十至四十,使得社區裡需要協助的家長可以以很少的費用,獲得幼兒托育照顧的服務。但是今年,國家縮減補助金額,因此經費缺口在社區能力無法承擔的狀況下,需要轉向家長收費或是透過家庭的不同條件來申請各種托育補助。

此時,「共同互助照顧」有更深刻的思考被醞釀,在大家因為政府補助減縮,共同抱頭煩惱經費,努力想辦法如何在不增加家長負荷的情況下,繼續撐起共同照顧的空間的深夜,馬秀辛老師堅持:「無論國家補助如何切割個別家庭條件來進行怎樣的補助,無論我們從怎麼樣的管道籌募資源與經費,資源到教保中心,我們就是再進行重新分配,讓所有社區(部落)的孩子都受到基本人權的照顧與教育,這才是共同照顧。」

社區(部落)教保中心的成立,是家長很重要的社會支持系統,社區互助教保服務中心不但照顧、滋養著社區(部落)內的家庭,它同時也是集合社區陪伴力量的中心。美園的杜秀君傳道,秉持教會的分享精神:「反正自己都要吃飯,煮自己的飯,就順便煮社區的飯吧。」杜秀君傳道以半志工的方式擔任教保中心的廚工,讓孩子每天可以吃到看的到食材原形的食物,美園教保中心的孩子會啃著鍋中大骨,滋滋有味,每個孩子進了教保中心都很強壯、健康。廚房還常有家長與社區民眾支援的食物與物資,家長照顧的不只是自己的小孩,是整個社區的孩子。

▶ 孩子們也是照顧者

美園教保中心的孩子都有「wasasa」的經驗,所謂的「wasasa」是魯凱族語,意思是當部落有人過世,部落的人會一起到喪家陪伴並且給予安慰的過程。美園的教保老師會帶著孩子們走訪部落,時常關心社區每個家庭的狀況,因此孩子們學會觀察、並主動關懷。當社區有帳篷搭起,孩子們就知道有事情發生了。如果是傷心的事,教保老師與孩子就會一起到喪家,手牽著手唱歌、輪流擁抱、陪伴,減輕他們的痛苦。對方接受撫慰,會感謝回禮,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照顧別人,關懷社區的經驗會像種子一樣落在他的成長的記憶沃土裡,將來會繼續傳承與長出這種共同照顧的情懷。

除了「wasasa」,老師們也常帶著孩子到部落裡的「關懷據點」陪伴老人家。孩子一抵達關懷據點會和kaingu(奶奶)、umu(爺爺)大聲用母語說「sabau」,並和他們熱情擁抱、握手,偶爾還有貼心的按摩服務。一起唱母語歌、跳舞、玩遊戲更是少不了的活動,遇到大節日如聖誕節,孩子們還會送禮物給他們呢,因此,老人家每次對孩子們的到來都感到非常開心,幾乎每一張照片裡的kaingu、umu臉上都是歲月的皺紋堆出的燦爛笑容。孩子和老人家的互動是最棒的結合,在這樣的關懷裡,我們看見「孩子其實也是照顧者。」

▶ 部落家長進班當老師

位在泰武鄉比悠瑪部落的平和社區互助教保服務中心更是主動與家長與社區連結,形成共同照顧的氛圍。教保老師設計了一日生命課程,邀請家長來教保中心為孩子說故事。家長可以講繪本故事,或是說部落的傳說、自己的生命經驗。對於一日生命課程設計的原始想法,夢詩老師說:「一日的生命課程中,細細聆聽著他人學校與家長的互動及合作,若以他人作為借鏡,也許可以讓家長再進一步認識我們教保中心。」

家長進入教保中心的過程是緩慢的,夢詩老師對自己說:「慢慢來,哪怕家長願意用五分鐘時間為我們的孩子出力,那就是進步了。」她鼓起勇氣,嘗試邀請老師進入教保中心說故事,夢詩老師描述邀請家長時,彼此都很緊張:

某日比悠瑪活動中心,孝軍媽媽正在辦公中,我想了想,如果孝軍媽媽肯進托育班跟著我們分享故事該有多好,我進去邀請媽媽當五至十分鐘的說故事志工時,媽媽直說:「夢詩老師,不要啦!不要給我壓力啦!我會緊張啦!」。我說:「我們老師會在旁邊陪著你呀!不要怕啦!可以拿繪本呀!若沒有可以跟我們拿回去看呀!」

最後,媽媽說:「好啦!不過我要準備喔。」

夢詩老師感動地回憶:
說故事這天緊張的孝軍媽媽是有備而來的!當家長願意花時間為我們出力時,我心中其實是很多很多感動及澎湃,那種被支持,被肯定,被重視感,不是短短幾句可形容可交代,她讓我看清『教保中心不是只有老師們的事,而是「我們大家的事。」

家長與社區的參與支持了教保老師繼續擁有教學的勇氣。

社區互助教保中心「共同照顧」的實踐,不但讓社區共同參與,共同決策,同時是在互相幫忙,互相照顧下,真正達成互助的真諦。

☛ 本文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第 320 期
☛ 圖為美園社顧教保中心的孩子,和關懷據點的老人家一起做運動。
圖片提供/美園社區教保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