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9 新新聞


增加就業人口、幼童就近照顧、兼顧文化傳承
原鄉部落缺乏教育資源,原民會推出的在地幼托暨保母訓練,雇用在地部落婦女提供兒童托育服務,讓小朋友不需要跋山涉水、家長省下交通成本。雖然面臨法令的困難,部落的互助托育仍希望讓各界重新思考托育的各種形式。

去年底,一群參加國小同學會前往司馬庫斯旅行的遊客,在路途中發生翻車意外,嚴重車禍讓外界驚覺這條通往「上帝的部落」的路有多崎嶇。困難通行的道路對於遊客來說,或許只是久久一次的冒險,但對於當地諸多泰雅族部落來說,卻是每日必須面對的考驗,部落裡想要前往最近的「秀巒幼稚園」讀書的孩童,往往需要花上一小時左右的車程才能到達。



不止是尖石鄉,鄰近屏東縣與台東縣交界處的牡丹鄉旭海村,同樣也是交通不便的原住民部落。旭海村的小朋友若要前往牡丹國小附設幼稚園,大約也要四十分鐘車程。一個四歲的小孩子,每天得六點左右起床搭車,傍晚再搭一小時車回家,遇上天候不佳,孩子的交通風險也跟著增加。

<去哪裡找合格的場地?>

原鄉部落缺乏教育資源,部落希望能夠擁有自己的托育機構,二○○八年原民會推出「原住民地區幼托服務暨保母訓練輔導試驗計畫」,雇用在地部落婦女提供兒童托育服務,一方面照顧學齡前的幼兒,另一方面創造在地就業機會。這個實驗計畫讓部落可以進行社區型的互助托育,小朋友不需要跋山涉水、家長也能省下許多交通成本。
「只是這個計畫執行沒多久,原民會即接到內政部兒童局的公文,指出部落托育班違反《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設置標準》,托育空間不符合安全標準,師資也沒有達到法令要求,因此部落的托育服務並不合法。」
部落互助托育行動聯盟執行秘書金天立感慨,內政部的態度凸顯了法令與現實的差距,「部落的環境與都會地區根本不同,又怎能同一條法令一體適用?要在部落找到一個符合建築法規的公共空間根本很難,有些部落全部建築都沒有建照,要去哪裡找到合格的場地?」

<只問證書 凸顯城鄉差距>

這個困境體現了長期以來的結構性問題,一是台灣兒童托育照顧環境的扭曲,再者是專業霸權的壟斷,從房屋建築到公共設施到保母資格,部落族人都落在以一紙證書認定的「專業標準」之外,藉由互助方式「自己照顧自己的孩子」竟是不合法的。
為了持續推動部落的托育服務,部落之間開始彼此串連,隨後原民會與內政部也進行跨部會協商,兒童局甚至修改設置標準讓試驗計畫得以繼續推動。不過這個計畫在去年幼托整合上路後,再度面臨新的問題。
幼托整合後,過去的幼稚園與托兒所合併改制為提供二歲至入國小前幼兒教育及照顧服務的「幼兒園」,主管機關也從內政部轉移為教育部。「新上路的『幼兒教育及照顧法』中,加入部落可以自行籌組社區互助托育機構的相關條文,等於是讓部落的互助托育受到母法保障。」
而且相關施行細則制訂的協商過程中,主管機關也願意對部落的互助托育機構放寬標準,例如原本規定兒童福利相關機構應該持有建築執照,部落的互助托育則只要得到結構安全鑑定即可。

<部落根本沒有選擇權>

但即使規定放寬,法令中卻出現許多「空白授權」,交由地方政府自行認定的部分。但互助托育機構的設置涉及許多單位,只要一個地方卡住,就無法通過申請,且每個單位對部落互助托育的瞭解程度不一,光是申請執照就得花上許多時間與政府各部門往來溝通。相對友善的屏東縣政府雖然訂定相關審查辦法,但在落實上依然有難處,更何況是其他不友善的縣市政府。
加上各個部門的規定又牽涉到許多專業,部落裡的人不一定精通,「例如為了符合消防法規,我們請了消防公司來幫忙畫出建築物的消防圖,希望順利通過申請,但是仍然需要補件,我們也不是很瞭解問題在哪,只能盡量改進。」
目前屏東共有五個部落托育班正在進行申請,分別位於瑪家鄉、三地門、泰武鄉和牡丹鄉,總共能服務一百多個小朋友,希望能夠提供這些部落小孩在地的學前教育。並且讓這樣的模式推展到其他地區。
雖然申請之路困難重重,聯盟仍然堅持要突破現狀,「因為部落根本沒有選擇權。」金天立說,在都會地區,家長有許多選擇,例如公托、國小附幼或是私幼,但是部落或偏鄉卻沒有這些選項,有的偏鄉連公托都找不到,「居民若要申請托育相關補助,必須是就讀有立案的園所才能申請到,但偏鄉連一間立案的園所都沒有,家長又該怎麼辦?」

<互助托育 讓各界看見一種可能>

原本就已經困頓的狀況,在幼托整合後沒有獲得改善反而雪上加霜。金天立說,幼托整合後,原本的鄉立托兒所需要改制才能立案,過去使用活動中心等場地設立的托兒所,改制不過,因此選擇停招,或是一鄉之內改為由一個托兒所進行聯合鄉托,都讓偏鄉部落的選擇變得更少。
「有些地方更是連國小都沒有,當然也不會有國小附幼,小孩只能前往其他鄉鎮就讀。原鄉幅員大、交通時間長,許多隔代教養的孩子,祖父母根本無法負擔。如果家長為了讓孩子就學選擇搬離部落,這樣也等於是加重部落人口外移……」,金天立分析。
「政府寧願把資源補助在交通上,讓小孩長途跋涉去上學,而不是讓小孩有更多可以就近就學的選擇,但是社區型的托育服務對於在地,以及年紀小的孩子們才是比較好的模式。」金天立直言,過去的鄉托也是農忙時期發展出來的社區型托育服務,讓小孩不需要離鄉被外人照顧,「但是社區互助的概念卻一直沒有被放入政府的幼教制度中,即使修法之後,也只有一條法令容許部落與偏鄉可以設立社區互助托育。」
另外部落的社區托育還提供了文化傳承的功能,「部落藉由發展適合當地的學前教育,讓小孩可以保有自己的文化。雖然政府說我們自己的幼教人員不符師資、品質不足,但我們想要發展出一個適合地方的幼托服務。」金天立說,部落的互助托育希望讓各界看見一種可能,重新思考托育的各種形式。
幼托整合後為因應鄉托停招,教育部因此擴大國小附設幼稚園的招生名額,金天立批評,這種做法等於讓龐大資源只落入教育部的既有體系中,而其他多元的幼托形式依舊缺乏生存空間。「我們期待社區互助托育可以成為一種『基礎建設』,每個地方都能有符合自己需求的社區托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