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humisang!我們在大愛園區及岱克拉思共同學習】
每隔三、四個月,屏東教保中心的老師們,會輪流在不同的教保中心,舉辦 #工作坊,聚集在一起,交流近期在進行的課程,並分享彼此生活的大小事。
這一次 #工作坊,屏東的老師們來到高雄的 #杉林大愛園區。
第一天下午先由大愛社區發展協會的總幹事杏芳,帶我們走訪大愛園區,了解園區的居住環境和產業概況。
傍晚,我們來到齊心兒少關懷協會主辦的課輔班,享用由課輔班老師及孩子們親手準備的晚餐。
孩子們在麗麗老師的引導下,輪流上台介紹晚餐的菜色,菜色裡面有課輔班田地種植的樹豆、地瓜跟南瓜,感謝老師和孩子們的用心準備!
隔天早上,我們一起到 #岱克拉思部落互助教保服務中心,和中心老師們交流課程。
身處在多族群共居的 #杉林大愛園區,不同族群交織的文化及日常生活,成為滋養孩子豐厚的土壤。
#岱克拉思教保中心 的老師們,以布農族文化為主軸,結合布農族每月的傳統祭典,搭配相應的閩南及客家文化,發展屬於大愛園區在地化的課程。
例如:布農族的驅疫祭,搭配漢人文化的端午節,同樣都是以前的人在天氣變熱、潮濕,容易使人患病時,所發展的歲時祭儀,老師們介紹不同文化下人們因應疫病的方式,培養孩子們具備多元文化的視野,也剛好呼應現在新冠肺炎的防疫措施。
來自屏東的老師們,則分享教保中心如何和部落的長輩合作,提供給岱克拉思的老師們參考。
美園社區互助教保服務中心 的馬老師提到,當田裡採收花生時,負責把花生從枝葉上分離的,是行動比較不方便的老人家,以及中小班的孩子。
他們交錯圍坐,當孩子發生狀況時,旁邊的老人家可以馬上指導,老師們也可以觀察孩子工作的速度和能力。
和長輩合作時,教保中心的老師或文化健康站的照顧服務員,需要思考不同長輩可以負責的工作,也要注意到座位的安排,才能讓長輩跟孩子有真實的互動。
教保中心非常珍貴的地方是「多元」,不同的族群文化及社區環境,會發展出豐富多樣的課程和照顧方式,而我們共同的期待和願景,是培養對社區或部落有認同感,並懂得和土地共存、互助、分享的孩子。
感謝岱克拉思夥伴們的招待,大家一起繼續在部落照顧的路上加油!Tamasaza!
#不同族群雖然有不同的文化和節慶
#但大家不約而同發展因應環境變化的智慧
#能夠因應環境的變化
#才能在當代社會中有生存的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