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放寒假,我們在社區繼續學習、成長(下篇)】
※上篇回顧:http://indecare.blogspot.com/2021/02/blog-post_23.html
之後,我們與文化健康站的kaingu(魯凱語祖母)、umu(魯凱語祖父)一起做年糕,並為即將到來的新年進行感恩禮拜,kaingu和umu也與孩子們分享部落族人以前如何過年,還有三和村辛苦開墾的歷史、打獵的故事。
看著kaingu熟練地搗年糕的糯米粉,孩子們很驚奇地說:「kaingu竟然比我還有力氣!」
年前的最後一天,孩子們協助文化健康站的照顧服務員進行大掃除,把所有椅子洗淨並晾乾。
不論是「小幼共學」、「老幼共學」、「老小共學」都把社區的學習窄化了。社區或部落是一個「整體」,當集體的照顧發生,就不只有「國小孩子」跟「幼兒」,而是許多年齡層的族人一起參與。
國小的哥哥姐姐因為要跟kaingu、umu自我介紹,要練習講母語,不用去外面聘請「族語老師」,文化健康站的照顧服務員或志工ina(魯凱語阿姨)就是最好的「老師」;
又因為要跟弟弟妹妹一起帶動跳,已經上大學的部落青年姐姐,在各種營隊的經驗馬上派上用場。
部落的農人提供田地,讓孩子們挖掘地瓜,一起分享收穫的喜悅。
當集體的照顧發生,大家便能從這樣的綿密網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穿針引線,讓照顧可以從幼、到小、到青、到老,源源不絕地連結、發生,這是社區最美麗的魔法啊!
#當老幼共學成為部落教育或方案的流行用語
#其實它並不新而是藏在部落的日常
#我們喜歡講部落整體照顧
#不切割隨時想到串聯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