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補市集:看移動與勞動的身影】
撰文:王詠心
攝影:周聿廷
今年的修補市集,以一種最剛好的方式進行了:包含天氣,包含時間,包含你我。
活動開始之前,一邊布置場地的同時,就已經有人負責熱場子了,印尼漁工們很有默契地一首接一首唱著家鄉的歌,而各個充滿自家產品特色的小攤位,也都將自己的手工一個個陳列:自種水果、自種蔬菜、手工包子以及各式各樣的拿手料理,其中包含了印尼、排灣、阿美、泰國的好味道。
|
當地小農攤位 |
|
開場前輕鬆唱歌暖場 |
座談開始,講者們分別是印尼(印尼海員聯誼會Fospi)、阿美(太巴塱部落)、排灣(大社部落)的背景,卻因為討海,讓彼此的生命故事有所共鳴,不因國籍、語言有差異;同時也能看得出產業接棒的痕跡:部落大哥們講著的是30幾年前的勇敢回憶,而印尼漁工們說的是這幾年的成長與如今的日常。
對於入行的經歷,大家的初衷都是為了改善家中的經濟狀況,在台灣民國60年代時,原住民能選擇的工作不多,跑船出去一次最多三個月,回來就能一次領到三個月的薪水,雖然辛苦,卻是最直接能幫忙家裡的方式。而大社部落排灣族也有人提到:因為不靠海,當時有些人第一次看到海,就是要出海上船工作了,那個心理壓力是很大的。
不過,當回憶起討海生涯最印象深刻的故事,講者們就活潑了起來!阿美族的楊文正與呂勝雄大哥分享與印尼的種種緣分,像是漁船被抓以及之後到當地從商的經驗,在現場也能夠直接用印尼文與印尼漁工們溝通,甚至獻唱了一首當時學會的印尼文歌,即使自己笑說已經過了30幾年,從眼神就能看出他仍記憶猶新;
排灣族的陳進佳大哥則是不斷懷念著在索羅門群島的日子,也是因為漁船被海軍抓了,才意外結識當地的居民,有一段時間都和那邊的「家人」一起過著與台灣部落很像的生活:大家一起吃飯、一起種田,同時也學會了當地的語言;
對於印尼的Malik和Kasir大哥而言,來到台灣的漁工生活總歸是開心的,這幾年在東港也有了穆斯林的祈禱空間,制度上也多少在進步,當然起初絕對是辛苦的,在海上波滔洶湧的險況,其實真的像極了人生,再害怕也不可能逃避,唯有努力克服、調整心態且與海浪成為家人,才能夠勇敢的面對每一天!
同時Kasir大哥也幽默的以他的感情經驗來鼓勵大家:「即使因為長期出海,曾幾次被論及婚嫁的愛人們拋棄,我們仍然還是要相信愛情啊!」,是確確實實經歷過大風大浪,所以心思才能如此豁達,而現在的他,非常以自己的工作為傲。
|
印尼Nasi Tumpeng(黃薑飯)的頂端獻給在場最重要的人 |
生命故事交流告一段落,Fospi(印尼海員聯誼會)為了慶祝今天這個特殊的場合,還特別準備了Nasi Tumpeng(黃薑飯),來給現場的各位,不過就在國際廚房開始之際,天空突然下起一場大雨,把投影幕吹倒了,室外場地也積起了水,彷彿是海上狂風暴雨的場景,當然我們明知不及海上百分之一的驚險,仍然打從心底欽佩漁工們的敬業。
即便下雨還是要吃的,魚料理交流中,阿美族以石頭火鍋的方式煮出了非常暖胃的鮮魚湯,印尼則是又辣又下飯的鮮魚家常料理,最後來上一到完全不裹粉的排灣是炸小魚,一口接著一口,身心都滿足。
|
阿美族以石頭火鍋的方式煮的鮮魚湯
|
今天的修補市集的確給了大家很好的機會以「漁工」為題的把大家都串連起來,即使我們對於餐桌上的魚已經再熟悉不過,卻對於印尼、對於原住民、對於討海的生活都是陌生的,也因為陌生得無法形容,由不理解而產生的標籤常常傷人,而今天有了彼此交流的機會,有人分享有人聽見,就在這一來一往中,彼此的距離又更拉近了一些,彼此的形容也不再只是國籍或是族群的扁平概念而已,而是可以更立體的去說:他是個很勇敢的人,面對過大風大浪,也在工作中體會了人生。在修補市集裡,故事充滿著漁工們的生命熱度,食物又豐富了大家的味覺。
在這裡,我們修補土地,也修補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