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跟部落,需要更多元的照顧模式】
民國101年新版幼照法通過,其中第十條規定:「離島、偏鄉於幼兒園普及前,及原住民族幼兒基於學習其族語、歷史及文化機會與發揮部落照顧精神,得採社區互助式或部落互助式方式對幼兒提供教保服務」。現在的條文有經過修改,以前是連原住民族地區,都必須「在幼兒園普及前」才得以設立。
也許大家會好奇,什麼叫做「普及前」?對我們的政府來說,只要在鄉內的國小有設立國幼班,就是叫作普及,也就已經滿足偏鄉和部落的需求。但是,現實狀況是,很多的偏鄉社區跟部落距離國小很遠,因為社區內的國小分校被裁撤,家長必須要讓小孩坐校車去國幼班,很多家長在這樣的狀況下,寧可選擇自己在家帶小孩。
台灣擁有豐富而多元的族群跟文化,這是我們的優勢,但我們在規劃政策時,常常忽略不同地方的條件跟環境。在原鄉部落或是偏鄉社區,我們並不需要大型的私立幼兒園所,不需要外來的高學歷教師,更不需要非常新穎昂貴的設施或設備。我們需要的是:由了解社區文化跟親屬關係的組織,雇用在地的、對社區公共事務投入的青年,運用現有的公共空間,以長輩為師、以環境為教材,來就近照顧跟教導我們社區跟部落的孩子。
我們在屏東的實踐經驗,五個不同的部落,按照不同的文化脈絡,開展出非常多元而豐富的照顧圖像。有種紅藜的魯凱族部落,老師帶著孩子,到田裡跟部落的長輩學習採收紅藜;有靠海的阿美族跟排灣族混居的部落,老師帶著孩子到漁港,跟作漁夫的部落家長,了解漁船的構造跟漁網的用途。家長放心把孩子送來教保中心,鼓舞年輕人勇於生產跟安心就業,也讓孩子無形間,用身體學習與傳承上一代的文化。這些寶貴的經驗,就是「多元照顧」的價值跟力量。
【社區的集體參與,共同決定如何照顧我們的孩子】
事實也證明了,社區互助的照顧方式,得到了社區家長和居民的認同跟肯定。屏東縣瑪家鄉的美園社區教保服務中心,長期沒有對外招生,但排隊想將孩子送入教保中心的家長,從來沒有中斷過;牡丹鄉的旭海社區教保服務中心,日前放映教保中心的紀錄片,部落裡的阿公阿嬤,本來平常開會都早早走人,這一天竟待到紀錄片放映結束,對老師說看得很感動。 社區居民無形的支持,撐起了教保中心的運作,不僅提升家長生育的意願,也形成一股凝聚的力量,為社區帶來了生機與活力。
教保中心的老師帶著孩子,參加部落的婚喪喜慶、學習部落的傳統技藝,也帶動了部落家長的反思跟參與。教學跟照顧不只是在園所裡面發生,部落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是孩子的老師,這就是照顧的「公共化」。 「公共化」絕對不等於設置很多的公立幼兒園,而是社區裡面的所有人,大家一起討論如何照顧我們自己的孩子。社區互助托育實質促進社區的公共化,但這點往往不被我們政策的主事者看見,主事者只看見我們的老師是否夠「專業」、園所硬體環境是否像外面一樣「合乎標準」,但專業跟標準是誰說了算?社區居民的凝聚和互助,孩子對社區的認同感,這些東西在當代的台灣社會中,是如此難能可貴的價值,它不應該只出現在我們的公民課本裡,而是具體落實在社區中的生活。社區互助教保服務,正是能夠落實這種公共化價值的最佳媒介。
【我們需要:明確的政策目標、穩定的經費來源跟多元的人才認定】
如果社區互助的照顧方式,真的像上面說得那麼好,那為什麼政府不願意支持呢?這也是我們作為民間團體,很想詢問政府的問題。最近教育部辦了教保服務中心的說明會,總共在全台辦了五場,來參與的人卻屈指可數,明明民間是有需求,但可惜的是實際參與說明會的人卻很少。辦理說明會只是個起點,我們希望政府能夠針對社區互助教保服務中心,有明確的政策目標、穩定的經費來源跟多元的人才認定。
目前,我們只看到教育部針對公立幼兒園跟非營利幼兒園,提出具體的設置目標,但尚未看到針對社區互助教保服務中心的明確宣示。我們希望,政府提升公共化照顧比例的決心能夠有更多的行動,例如:積極盤點偏鄉社區或部落的托育照顧需求、主動邀請偏鄉社區協會和原民社團參與說明會等。我們尤其想強調的是,社區互助不只是原住民部落的事,漢人的農村社區也可能有這樣的需求,需要政府積極介入跟發掘。
穩定的經費來源,也是我們想要爭取的政策目標。去年因原民會表示將降低補助額度,曾引起社區不小的焦慮。經聯盟和在地老師出面與政府協調後,才維持現有的補助額度。但目前原民會經費的來源是公益彩券,每年都需要重新提出申請,不穩定的狀況下讓社區經營戰戰兢兢,深怕哪一天斷炊。因此我們建議社區互助教保服務中心應有常態性的預算編列,並提高目前申請計畫的年限到至少三年以上,讓教保中心的發展能更加穩定。
多元的人才認定,也是我們想要訴求的主張。目前教保中心無法接受實習生申請,也意謂著不具備正式培育下一代照顧人才的管道。此外,中心的主任目前限定一定要有助理教保員的資格,但部落離進修院校路途遙遠,僅按照學歷來認定資格,窄化了人才的認定標準,無形間阻斷了讓社區青年照顧孩子的機會。我們希望,教育部能開放教保中心主任認定的標準,也讓教保中心能培養自己的實習生,讓社區能夠有更多的能量和機會,培育在地的教保老師。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曾引用非洲的古諺語說:「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照顧一個孩子需要全村的力量,我們誠摯希望,未來將要開始運作的「少子化辦公室」,也能看見偏鄉跟部落的需求,有明確的目標、穩定的經費跟充足的人力,社區的大人們,才能無後顧之憂照顧自己的孩子。我們的力量雖然微小,但我們卻都長得很美麗,期待小而美的種子,能在台灣的這片土地上遍地開花。謝謝大家!
立法院公聽會轉播網址:http://ivod.ly.gov.tw/Play/Full/10629/300K/
(聯盟發言:從1.07.45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