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鎮宇
汽車的右前輪就這麼卡在道路旁的圳溝之上,金天立下車,無奈望向輪胎。本打算到平和部落處理部落托育的事,才一進部落,就因不熟路況而發生悲劇。
一名男子見狀走來,在車旁喃喃幾句,又轉身離去。幾分鐘後,金天立聽到部落傳來廣播聲:「各位村民,我是村長,村口有輛車卡在水溝,有空的人快去幫忙!」廣播後不久,十多位壯漢陸續出現,眾人圍攏車身,齊聲吆喝幾聲,就這麼徒手把車搬回路上。
「部落的互助精神,就這麼具體展現在我面前。」部落互助托育行動聯盟執行秘書金天立驚嘆,他聽說平和部落許多人練過舉重,有「大力士村」稱號,沒想到這些力氣竟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集結,解決了他的難題。
▶ 回歸部落互助傳統,解決幼教托育需求
位於屏東縣泰武鄉的平和部落,原先在北大武山西北的半山腰處,海拔約兩千八百公尺,一九六八年集體遷村到平地,也就是現在的平和部落所在。由於遷村較晚,又是集體遷移,平和部落至今仍保留排灣族的傳統文化,例如排灣語的「ma-za-ze-li-yul」,意指「互助換工」,田地勞動相互幫忙,建築蓋屋,也靠村民勞力輪工,就連照顧小孩也是部落一起承擔的責任。
然而,從日治、戰後一直到現在,部落的傳統生計模式受到市場經濟的衝擊,壯年人為了生活,紛紛到都市謀生,部落文化遭遇土崩瓦解的危機,再加上,部落幼兒教育資源缺乏,使得原民幼童的托育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根據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統計,原住民族鄉鎮共五十五鄉八百二十六個部落,原住民六歲以下的幼兒約兩萬六千名,設在村落中的公立托兒所有兩百一十一間,估計能收一萬名幼兒,此外,設在部落內的國小三百五十六所,其中有一百八十間設有附設幼兒園,估計能收六千六百人。
也就是說,部落有兩萬六千名幼兒,公托加上國小附設幼兒園只能照顧一萬六千六百個幼兒,有一萬名部落幼兒被落在國家的幼教照顧資源範圍外,由家長自己想辦法。更重要的是,這項統計只提到公托、國幼班的容量,尚未衡量這些機構與部落的距離。
為了照顧部落幼兒,原民會在二○○八年推動「原住民族地區幼托服務暨保母訓練與輔導試驗計畫」,培訓部落在地的媽媽擔任照顧者,成立部落托育班,照顧幼兒,也創造部落婦女的就業機會,除了幼教老師的工作機會,送小孩去托育班的媽媽,也有機會外出就業。
「部落托育班」計畫回應在地需求,獲得不錯迴響,最高峰時曾在苗栗、南投、屏東等地成立十八個部落托育班,聘用四十四位在地幼教老師,照顧二百二十九位原民幼兒。
▶ 托育班面臨關閉危機 部落媽媽奮起爭取
金天立開車前往的平和部落,也成立部落托育班,雖然設備簡陋了些,但絕對堪用,二十個部落幼兒受到照顧,部落媽媽們懷著照顧部落小孩的心情,打算好好傳承自己部落的文化。
但是不到一年,一切都變了樣。平和部落托育班被主管機關取締,原因是,托育班裡沒有兒童專用的小馬桶,建物沒有建築使用執照,不得作為兒童托育的使用場所。內政部認為,如果部落托育班所用的土地建物不合法、無建築使用執照、托育設施設備不符「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設置標準」及衛生、消防、建築法等相關規定,那麼部落托育班即為違法。
原民會推的「部落托育班」計畫,形同被內政部掌摑,卻也因此凸顯部落地區幼兒托育長久以來的困境。在違法認定及經費延緩撥款下,當初原民會輔導成立的十八間部落托育班紛紛不支關閉,只剩屏東的美園、平和這兩所部落托育班還堅持住,持續向公部門爭取幼兒托育的合法制度空間。
其實不只部落托育班被迫關閉,二○一二年幼托整合後,幼兒教育的主管機關由內政部改為教育部,也造成一波公托倒閉潮,全台有一百九十四間公托關閉,減少四千五百多個就托名額。關閉的公托有八成是因場所不符建築法規要求,無法取得建築物使用執照而倒閉。
監察院在二○一三年便提案糾正教育部,認為教育部未依〈幼兒教育及照顧法〉,落實提供「優質、普及、平價及近便之教保服務」,導致目前全台公托與私托的比例呈現二十八.一%及七十一.九%的懸殊差距。監察委員沈美真在調查報告中也強調,「教育部所定不利條件幼兒之標準,未盡周延,與社會實際現況脫節,以致經濟貧困、家庭功能或資源不足之弱勢幼兒無法就托於公立幼兒園,接受優質、平價之教保服務,應予檢討改進。」
當部落托育班因法令問題陸續關閉時,一群部落托育工作者不願坐等制度改善,集結組成「部落互助托育行動聯盟」,與公部門展開漫長協商,向地方政府說明他們的處境,北上內政部、教育部、原民會等中央部會開會,也拜訪當時擔任原民會主委的孫大川,並獲得孫大川當面允諾,會讓托育班繼續走下去。
▶ 「部落托育的需求一直在,一直被忽略!」
現在全台共有五所部落托育班,全落在屏東,分別為美園、平和、旭海、馬兒、佳平等部落。他們爭取到制度的合法空間,名為「社區互助教保服務中心」,這是與公立托兒所、私立托兒所平行的一種幼托機構,法源依據為《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十條:「離島、偏鄉於幼兒園普及前,及原住民族幼兒基於學習其族語、歷史及文化機會與發揮部落照顧精神,得採社區互助式或部落互助式方式對幼兒提供教保服務。」
「台灣有很多地方都有托育需求,」金天立說,「可是很少人知道幼照法第十條,可以用社區互助的幼托模式,今天不是我們這五個部落托育班才有托育需求,部落托育的需求一直都在,也一直被忽略。」
關於偏鄉幼托需求,為了因應幼托整合後的公托關閉潮,教育部以國小附設幼稚園增班作為回應措施,若住家距離國幼班太遠,則由政府補助交通車費用。
南投縣仁愛鄉翠巒部落原先有部落托育班,因內政部指出托育班違法而關閉,只剩「國幼班」與「鄉托」這兩個選項,但是國幼班名額有限,而鄉托則是在一小時車程外的力行部落,當地居民吳明德無奈地說:「都市家長有許多為孩子選擇的機會,為什麼我們不能為自己的孩子選擇部落托育班呢?真希望部落托育班可以繼續下去,孩子還小的時候要多愛一點,不然,長大後他們就要到外面唸書,到時就沒機會愛了。」
▶ 全台五所社區教保中心全由部落托育班轉型
長期研究幼教領域的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授邱志鵬,曾進行一項教育部的委託研究案〈研擬社區互助式教保服務管理辦法(草案)之專案研究〉,在研究案裡,他也為偏鄉部落說話:「用『與外界隔絕』來形容,一點也不過份,給這些居民在地化的學前教育機構,給他們除了公幼與鄉托以外的選擇,真的,有這麼困難嗎?」
如今,幼教法第十條明文指出,幼兒園普及前,「社區教保服務中心」可作為幼兒托育的選項。但至今全台只有五所社區教保中心,主管機關為教育部,但經費全來自原民會,而且全都是原民會推動的「部落托育班」轉型而來,教育部並未推動成立任何一所。
金天立認為,部落托育班的制度空間是部落爭取來的,放在幼教法第十條的社區教保中心,讓教育部有政績可講、有便車可搭,「怎麼變成是你讓我們合法存在?」試想,若沒有部落托育班的堅持,幼教法第十條「社區教保服務中心」的這條法令之下,還有什麼?
☛ 本文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第 317 期
☛ 圖為平和部落豐年祭,托育班老師帶著小孩一起進場
圖片提供/平和社區教保中心